「桃園健康瘦瘦拳」 輕鬆享〝瘦〞讚!!!

        「桃園健康瘦瘦拳」為桃園縣政府首創,背景音樂搭配吳志揚縣長主唱「在一起」輕快音樂,歌詞內容蘊含桃園好山好水團結共融的在地精神。動作係由專業老師及 縣長夫人編舞,精心設計適合各種年齡層的簡易動作,有腰部、小腿及手臂等全身伸展運動,向下蹲及踏步等下肢運動,另外融合拳擊運動及一般家事如擦玻璃等動 作,相當簡單易學。整段運動除可達到運動效果外,更可提升基礎代謝率,讓大家在快樂氛圍中,輕鬆達到運動消耗熱量的效果。         運動除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提升身體基礎代謝率,並可增強心肺功能及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及體態,提升自信。吳志揚縣長呼籲縣民,平時三餐少肉多蔬菜,持續規律的運動,正常的作息,落實體重管理,即能遠離疾病的威脅,健健康康的過一生! 資料來源:桃園縣政府333健康無菸享瘦站

女性更年期後,控制體重 除「心」「腹」大患!

腹部肥胖—50歲以上女性的心「腹」大患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之「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歲以上成人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比率為41.0%(男性:37.4%,女性:44.2%)。依年齡層來看,男、女性皆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雖然在青壯年族群 (20~49歲)時,男性腹部肥胖率高於女性,但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且高於男性,尤其是銀髮族女性更為明顯(表1)。另前述調查追蹤女 性5年多後發現,女性整體腹部肥胖比率由32.7%增為41.0%;平均腰圍增加3.4公分(76.6公分增加為80.0公分),但若再進一步看更年期後 女性之腰圍,可以發現50歲以上女性腹部肥胖比率由57.3%增加為62.2%,比同年齡層男性由39.9%增為43.6%高(表2)。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當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將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呼籲已經進入更年期之女性更需重視自己腰圍的數值。

體重過重及肥胖—超過一半以上的50歲女性應避免「傷心」

更年期後女性不僅要注意腹部肥胖問題,身體質量指數(BMI)亦不能輕忽!上述調查同時顯示,50歲以上女性超過一半以上有體重過重及肥胖 (BMI≧24)(表3),而體重過重及肥胖(BMI≧24)者導致心臟病之風險是體重正常(BMI 18.5~23.9)者的1.48倍。另依據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顯示,分析20-64歲過重及肥胖(BMI≧24)之民眾進行體重控制 情況,其中50~64歲的女性,只有將近3成(27.8%)執行減重,有近半數 (47.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表4),由此數據顯示50歲以上更年期女性對於體重控制認知有待加強。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體重過重及肥胖 (BMI≧24)是影響更年期後女性健康之重要因素,且更年期後女性三高之發生率亦高於男性,導致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亦較高!國民健康局於今日世界 更年期日,呼籲女性要控制體重,才可避免「傷心」!

2012世界更年期日呼籲---更年期後婦女重要的健康管理指標:保持適當體重

今(101)年世界更年期日為10月18日,宣導主題為「Stay fit and reduce your risk of excess weight after the menopause」。強調體重過重會提高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癌症病變、骨關節炎與老年失智等各項風險,因此,呼籲更年期後婦女 重要的健康管理指標為保持適當體重。

為改善國內民眾肥胖、不運動、不健康飲食等危險因子,國民健康局於民國100年號召72萬人推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共同減重1,104公噸,今年健康局持 續推動「台灣一○一,躍動躍健康」健康體重 管理計畫,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更鼓勵民眾與親朋好友,一起揪團至各地衛生局報名參加,透過各縣巿衛生局營養及運動專業團隊的協助,學習「聰明吃、快樂動、天 天量體重」健康生活方法。此外,健康局歡迎對健康減重有疑問的民眾,在每日上午九點至晚上九點利用○八○○三六七一○○(瘦落去、要動動)健康體重管理諮 詢專線,向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諮詢。這些專業人員將協助民眾透過輕鬆快樂的方式,達到減重目標,落實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

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陳雯萍)

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


陳雯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班博士生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發系兼任講師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運管理系兼任兼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TjvVfWTEhQ4wFFaUdVcFrw-/article?mid=435
陳雯萍(民97)。新移民女性從事志工服務學習對靈性成長的影響。港都文教簡訊,第135期,頁6-11。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08年3月出版)

一、前言

台灣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受到資本主義與經濟大幅成長的影響,復加上政府南向政策的鼓勵,與開放政策的推波助瀾,使得國人前往東南亞娶外籍配偶也形成一股風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股熱潮不僅未減,快速增長的外配人口(東南亞與大陸地區),以及他們的婚生子女,已逐漸成為台灣新興重要的人口族群,甚至超越原住民(陳雯萍,2005)。

台灣境內東南亞國籍的「外籍新娘」人數正逐年快速成長(釋自淳、夏曉鵑,2003)。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發現,於九十二年戶籍的結婚登記資料,外籍配偶(不含大陸港澳人士)計19,643人,平均每8.73對結婚者中有一對為中外聯姻(內政部統計處,2004)。而他們所生的子女數也快速爆增,平均每八對新生兒中就有一對是外配所生子女。

以高雄市的統計為例,到九十三年十二月底止,有外配5,874人,若再含大陸的10,545人,總計超出16,419人。而在九十三年一月到六月間,約每一百名高市男子,有近二十名娶外配(含大陸配偶)(高雄市民政局,2005)。至於高雄市外配所生的子女,目前就讀國中小學的學生人數有1,732人,讀幼稚園與托兒所人數有310人,而滿四足歲卻未就讀幼稚園或托兒所的外配子女數更高達3,886人(高市教育局,2005)。此還未含0到4歲的孩童(陳雯萍,2005)。

外配與其婚生子女的大幅成長,伴隨而來的是他們生活適應與子女就學適應的問題,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外配在逐漸適應台灣的生活之後,已經能融入台灣的社會,如今,甚至還有人當起了志工,透過志工服務學習,並在形而上的靈性方面有所成長。



二、新移民的志工服務學習故事

吳秋娥,近來在媒體報導上時常看到的名字,她是住在高雄市旗津區一位印尼華僑的新移民,民國78年從印尼雅加達嫁到台灣高雄旗津的捕魚郎家之後,她面臨了語言與人際溝通上的障礙,家人與親友的不諒解,投訴無門,甚至曾興起自殺的念頭。

為了教育兩個子女,以及與不識字的婆婆溝通,她看電視學國台語,到旗津國小補校上課學寫字,為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到旗津國小當志工媽媽,從美綠化的環保志工媽媽做起,到單親班的志工媽媽,一直到外語班異國母語教學的志工媽媽老師,十多年不輟。三年前,甚至被邀請到旗津醫院當志工,每週四上午的志工服務,讓他接觸到社區內更多不同的人、事、物,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

在志工服務上的成績倍受肯定,口耳相傳下,她又被旗津區公所、衛生所邀請當機動式的服務志工,去年十月到十二月,又應邀擔任大汕國小外國母語班的媽媽志工老師的召集人,自己設計教材與外配志工媽媽們合作學習精進教學方法,教導當地的孩子學印尼語。

早期為了協助解決印尼姐妹們各種生活適應與家庭上的問題,吳秋娥還串聯所有嫁到高雄市的印尼的外配們,後來並組成「印尼好姐妹支持聯誼會」,成為輔導、咨商、聯誼的支持系統,並由吳秋娥擔任會長,義務為大家服務。



三、投入志工服務學習改變媒體建構外配刻板圖像

從夏曉鵑筆下的「外籍新娘」(夏曉鵑,2002),到所謂的「外籍配偶」,到最近的「新移民」稱呼,東亞南婦女嫁到台灣後,在媒體報導的圖像建構下,以及各種研究均顯示,其生活適應與子女的輔導上,均出現適應上的嚴重問題,被形容為台灣社會中的弱勢,也形塑成極需要被幫助的一群。

但以吳秋娥的例子,在台灣18年的歲月中,初期雖也曾遇到生活適應上的不良,而有自殺的念頭,但以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為出發的想法,為了參與孩子的教育,他從自我學習開始,到進入學校擔任志工服務,以及欲融入台灣社會而擔任社區醫院、衛生所、區公所的志工,甚至為了解決自己與印尼姐妹們各種適應上的問題,組成印尼外配們輔導、咨商、聯誼的支持系統,從幫助子女、幫助自己、幫助印尼姐妹,一直到幫社區民眾,在長達近十年的志工生涯中,吳秋娥以一位異鄉的婦女,為高雄的土地灌溉愛的芬芳,無悔的付出,精神令人豎然起敬。倒是在長期的志工服務學習中,犧牲奉獻、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也協助了她在形而上的靈性的成長。



四、新移民志工服務學習帶動靈性成長之影響

靈性教育與靈性成長,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成為學術研究領域上的顯學,倍受矚目;在國內,也逐漸有學術界投入研究。但過去的研究發展,仍僅限於在以宗教結合靈性教育的宗教治療與健康照顧,且屢有斬獲(陳雯萍,2007),並已成為當前熱門的探討議題。21世紀倍受矚目的志工服務學習,是否也能激起志工在靈性的追求與成長?在陳雯萍(2007)以「文化機構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靈性成長之影響研究」為題的研究中發現,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觸發靈性的追求動機在於:自我成長、治療精神上的疾病、引發服務學習的興趣、貢獻社會與使命感,關懷不同領域知識、接觸社會以促進人際互動並豐富生活、落實終身學習理念,與成為有用的人。

對於吳秋娥而言,研究發現觸發她從事志工服務學習觸發靈性追求的動機在於自我成長以教育子女,關懷不同領域知識、接觸社會以促進人際互動並豐富生活,以及在台灣也能成為有用的人,去貢獻社會。然而,如他所言,最大的動力還是愛,來自對子女的愛。

而在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後與靈性的成長中,在情意方面的表現,研究發現(陳雯萍,2007)包括感到快樂、榮譽感、成就感、助人的喜悅與親友分享,以及身教對子女的正面影響,所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在吳秋娥的個案中,所顯現的則是感到非常快樂、成就感、助人的喜悅,以及對子女的幫助。不過在過程中,她謙虛的強調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驕傲,她認為自己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學習。

也因為要做得更好,要學習成長,所以,過去的研究發現(陳雯萍,2007),志工在服務學習中的靈性追求,會激發自我導向的學習策略,包括:學習到如何學習的方法、延伸學習、延伸服務、鑽研專業的技巧以昇華服務品質、志工當老師自組讀書會成長學習、資源共享促成合作互助學習模式;靈性追求帶動轉化學習,包括:反思、批判與認同、使命感;增強學習需慾與活動力;以及提升休閒品質。但就吳秋娥而言,則顯現在學習到如何學習的方法、資源共享促成合作互助學習模式;以及所帶來認同與使命感的轉化學習過程。

在過去的研究中(陳雯萍,2007),志工服務學習可以實現靈性治療;且從靈性的觀點看志工服務學習與人生的意義是「快樂學習與歡喜服務」,重塑人生新價值。就吳秋娥來說,她也認為:當志工真的很快樂!





參考文獻:

高雄市區里人口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05,1,10)。http://cabu.kcg.gov.tw/statistic/people/9312fbrd.htm

高雄市教育局(2005)。高雄市教育局外籍配偶與子女統計表。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三卷二期。頁41-84。

陳雯萍(2005)。高雄市政府推動外籍配偶與其子女學習教育政策與措施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第4期,頁61-88。台北: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

陳雯萍(2007)。文化機構志工參與服務學習與靈性成長之影響研究。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說不出口的「泌密」 頻尿及尿失禁

70歲的老王當了大半輩子軍人,脾氣也拗了一輩子,除了老長官外,再也沒有服過誰,5年前開始會半夜起來,沒喝水也要跑個三、四次廁所,那時還不太理會,還以為是老了,後來次數慢慢增加,每次都要在廁所站上半天,最受不了的,就是每次上過廁所後,未解乾淨的尿液都會滴到褲子,怎麼洗總是有尿騷味,讓愛乾淨的他相當不舒服,出現這樣子的情況,老王總在心理感慨…老了、不中用,孰不知這是緊隨身體機能退化而來的症狀。

根據統計,40歲以上的男性,近25%有解尿困擾,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也跟著增加。老年人尿液控制突然變失控,可能是暫時性尿失禁,常見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液增多和便秘,適當地處理這些因素,例如:控制感染、更換藥物或消除便秘,都可望使尿失禁獲得改善。排除上述可逆原因經過治療後,尿失禁仍無法改善,就有可能是下泌尿道失調,以下是尿失禁常見的三種類型:
1.壓力性尿失禁:從事用力的動作(咳嗽、大笑、移動位置)而造成尿液不自主的流出。
2.急迫性尿失禁:它伴隨有強烈的尿意感,覺得想上廁所時,卻來不及而尿出來。
3.溢漏性尿失禁:常在膀胱過度膨脹時,尿液會有溢漏或滴滴答答不斷流出來的情形。

(常在尿道有慢性阻塞時出現,如:男性攝護腺肥大就有這一種症狀。)
尿失禁必須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針對病因及促成因素治療,例如:口服藥物或是手術治療攝護腺增生,控制合併的泌尿道感染等。屬於壓力性與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除了尋求積極治療外,應尋求行為治療與物理治療,物理治療方式包括:膀胱再訓練、骨盆底肌肉運動、生理回饋儀及體外磁波治療儀的治療。

體外磁波治療儀是近幾年來新發展,結合骨盆底肌肉運動與神經調控功能,只需輕鬆坐在治療椅上,依每個人不同的情形調整不同的頻率與強度,是種非侵入性,無痛性且有效的療法。

尿失禁嚴重則會影響生活品質,常讓患者因此而不敢出門,然而絕大部分的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因此我們要給中、老年人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要覺得年齡大,晚上頻繁夜起是正常的事,一但出現類似情況,需趕緊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才有機會解決惱人的困擾,享受清爽、舒適的晚年生活。

資訊來源:健康醫療網

脂肪細胞 也需要睡覺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2012年10月17日


睡眠不只對大腦很重要,連脂肪細胞也需要好好睡覺。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影響脂肪細胞功能,脂肪細胞接觸胰島素時,反應就會變遲鈍,其反應能力減弱百分之三十。長久下來,便容易造成體重增加、糖尿病與其他疾病。

醫界早發現,睡眠不足會讓大腦功能受到損害,使警覺性下降,認知功能也容易衰退。睡眠不足不只會影響大腦,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團隊首次透過分子研究發現,睡眠不足也會干擾人體能量調節,當人體能量調節出問題,就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昨(十六)日出版的「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副教授馬修‧布拉迪表示,「我們發現,脂肪細胞需要睡眠,功能才會正常,」許多人認為,脂肪會傷害身體健康,事實上,脂肪在身體能量儲存、調節上扮演重要角色。身體需要儲存能量時,脂肪細胞會移除血液中的脂肪酸、脂質,以免脂肪酸、脂質等傷害身體其他組織。一旦脂肪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快速做出反應,這些有害物質便會進入血流,進而引起許多嚴重併發症。

研究團隊招募六名男性與一名女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很年輕、體型合乎健康標準,身體也都很健康。研究分成兩階段,兩階段相隔四周。第一階段,這些人每晚睡八點五小時,連續睡四晚。另一階段睡眠時間則只有四點五小時。研究期間食物攝取量都經過嚴格控制。

在這兩階段,研究人員在早上為他們測量整體胰島素敏感度,並針對脂肪細胞測試胰島素敏感度。結果發現,睡眠不足時,這些人全身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百分之十六,脂肪細胞胰島素敏感度更減少百分之三十。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爬樓梯臀部多出力 輕鬆健身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2012年9月27日

走樓梯,要多用大腿與臀部肌群的力量。體適能教練索南東珠指出,運用臀部的力量,不但可以輕鬆爬樓梯,還可以把膝蓋的負擔降到最小。

索南東珠表示,走樓梯是方便、有效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心肺功能,且走樓梯有助於增強下肢肌力,對於增進骨質密度也有正面影響,根據統計,走樓梯10分鐘可消耗250卡熱量,一年下來就可少5公斤肥肉。

走階梯對於民眾或長者來說是很大的考驗,由其對膝關節的負荷,有的長者常因膝關節的不適而減少出門參與社區活動,限制了生活空間,漸進影響其社會互動與生活品質。近年來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經常鼓勵員工走樓梯,在樓梯間常會看到「多走樓梯,有益健康」的標語,在大廈上班的員工,經常是搭乘電梯到自己上班地點,日常又偏重於坐式工作型態,較少有運動的機會。

每個人在住家或是出入公共場所,都有機會爬樓梯,專家指出,不正確的爬樓梯會帶來傷害,而正確的爬樓梯,不但可以鍛練體能,還可以節能減碳,將運動與生活環境的設施結合,運用住宅或辦公大樓樓梯,作為健走步道,運動環境就在身邊,讓運動生活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可以積少成多,同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走樓梯是一個便利性的身體活動,但還是得注意運動傷害、環境安全及評估自身身體情況,對於長者、關節炎患者、心肺功能障礙者,需評估身體負荷,量力而為,由其運動前應先做好踝、膝部的伸展及暖身運動,鞋子應選擇柔軟厚底,切忌穿高跟鞋。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